印度大潰敗,富士康連夜撤離……
作者:鎖老板(www.thecagemusic.com) 來源:本站 發表時間:2023/7/16 9:45:07 瀏覽 次
突發!印度大潰敗,富士康連夜撤離……
剛剛,印度成了又一家跨國大公司的......墳場。
這次輪到富士康,和印度合作造芯片的大計劃,吹了!
7月10日深夜,富士康表示,已退出與印度Vedanta集團成立的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企業。
這一項目,原本是富士康在海外的最大項目之一。
如今黃粱一夢,終成泡影!
這也意味著,印度總理莫迪野心勃勃的“印度制造”計劃遭受到巨大挫敗。
作為八十年代末就敢用真金白銀下注深圳的中國臺灣商人,郭臺銘的嗅覺向來足夠敏銳。
前腳小米才被印度政府罰了接近50億人民幣,后腳同為蘋果代工的緯創高調宣布退出扎根了15年的印度市場,富士康也許也意識到了,接下來在印度的運營說不定也是兇多吉少,及時抽身不失為一種選擇。
畢竟印度還是那個印度。
富士康的離別聲明,意味深長。
富士康發布聲明,“富士康已決定不再推進與 Vedanta 的合資企業”。
聲明表示:過去一年多來,鴻?萍技瘓F與Vedanta攜手致力于將共同的半導體理念在印度實現,這是一段成果豐碩的合作經驗,也為雙方各自下一步奠定堅實的基礎。為探索更多元的發展機會,根據雙方協議,鴻海后續將不再參與雙方的合資公司運作。
一年多的時間雙方都在致力于實現共同的半導體理念,說明這個過程遇到了巨大的困難,可能是技術上的,人員上的,也可能是資金上的問題。
但合作經驗有了,之后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有了,探索更多元的機會,這說明雙方都想要繼續搞半導體,只是不能再在印度來搞了。
而Vedanta說得更直白,將“與其他合作伙伴建立印度第一家代工廠”,“Vedanta已加倍努力”以實現莫迪的愿景。
無論是富士康還是Vedanta,字里行間都對這一次“分手”和“離場”流露出一種深深的無奈感。所以這些聲明雖然沒有一個字提到富士康離開的原因,但其實指向很明顯了。如果不是你印度在搗鬼,這合作完全可以繼續下去。
整件事情要從2021年12月說起。
當時,印度看見中美都在半導體上面準備掰手腕,著急了,便對外高調宣布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,想著通過廣撒錢吸引全球的半導體和顯示器制造商來印度建廠,來增強“印度制造”的實力,未來爭取也能有資格上桌跟中國比比拳頭大小。
這計劃本身沒什么問題,印度的野心也很大,這100億美元看上去確實也有點心動。畢竟再也沒有什么能比免費的鈔票更有誘惑了。這不,才過了兩個月不到,2022年2月,富士康就宣布將與印度自然資源集團Vedanta合作,在莫迪故鄉印度古吉拉特邦的Dholera特別投資區建立一家半導體工廠。
富士康當時稱,兩家公司已同意成立一家芯片合資企業,富士康將持有該合資公司40%的股份,Vedanta董事長阿尼爾·阿加瓦爾(Anil Agarwal)將擔任合資公司的董事長。
然而這場合作,除了這百億美元的激勵,就再也沒有什么可期待的了。
核心矛盾在于,兩家企業都從未造出過芯片。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蘋果代工企業,但這并不等同于它懂設計和制造芯片,而另一個隊友更是外行中的外行。Vedanta是印度最大的鋁生產商,主攻采礦和買賣大宗商品,就像一個財大氣粗的富二代。
我想,雙方在接洽的時候,Vedanta可能推銷的是自己的人脈和經濟實力,富士康可能是展現自己的技術和制造實力。至于造芯片?對不起,這不就是個閉著眼都能賺錢的風口嗎?
至于印度政府,也不知道是看清了這家合資企業的實力,還是從一開始就只是打著百億補貼的幌子,把全世界的企業騙過來再考慮,反正這一年多來都沒有給富士康他們批準一分錢的激勵,甚至還要求這家合資企業需要重新申請激勵。
印度這么無賴,郭老板也不想跟你耗下去了,本來就奔著你這百億補貼來的,現在一分錢不給,還幸好沒動工生產,趕緊止損跑路了。
當然,需要說明的是,富士康只是結束了與印度造芯的合作,在印度的蘋果代工廠還是不會放手的。
回過頭看,這場合作從一開始就是紙上談兵,胎死腹中。
印度的百億補貼,一共吸引了三家企業的建廠申請,除了富士康跟Vedanta的合資企業,還有跨國財團ISMC公司,以及總部位于新加坡的IGSS風險投資公司。
然而搞笑的是,這三份申請都竹籃打水一場空。ISMC本來是想找高塔半導體(Tower)公司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的,結果去年半路殺出個英特爾,把人家高塔半導體給買走了,也不跟你ISMC合作了,這筆30億美元的單子就飛了。另一邊的IGSS也說要重新考慮它們的30億美元投資。
這下一來,印度的百億補貼又回到了原點,可以說是一次大潰敗。
印度的營商環境,反復刷新人們的底線。
有人說,這世界上不靠譜的程度一共有四個:輕度、中度、重度、印度!
想在印度做生意,吃一百個豹子膽估計都不夠,還必須得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。
在印度扣下小米50億人民幣利潤之前,包括華為、中興、vivo、OPPO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都遭到過印度相關部門的調查。
事實上,據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至少有500家中資企業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性普查,打擊對象從手機廠商、設備供應商到基礎設施投資商、移動應用程序供應商。
一句話,印度面前“人人平等”,什么中企美企,統統都要雁過拔毛。
為此歐美還專門對印度這種情況造了一個專有名詞——Tax terrorism(稅收恐怖主義)。
最極品的案例,莫過于2007年沃達豐轉讓案。
簡單來說,因為轉讓的公司主體設立在開曼群島,避開了印度所得稅法規定的轉讓印度公司股權需要在印度納稅條款。但印度稅務局建議國會專門修訂了所得稅法,規定間接轉讓印度公司股權也要在印度納稅,從1961年開始追溯50年。這場官司從2007年打到2020年,從地方法院一路至國際仲裁。
在你以為印度苛捐雜稅該到頭了的時候,印度居然還能整出新的收稅理由。比如在2020年的時候,印度政府方面宣布對在其國內提供數字服務的國外企業征收2%的“數字稅”。
該數字稅征收對象基本上就是一眾有錢的互聯網企業。在印度政府看來,只要這些企業的最終目標客戶在印度,就需要繳納數字稅。
比上面這些苛捐雜稅更令人瑟瑟發抖的是《敵方資產法》。
這項1968年實施的法案規定,任何屬于敵人、敵方實體或敵方公司或由以上對象管理經營的財產,印度政府都有權沒收。
你以為這項法案僅用于戰時?并不是。
2018年,印度政府重新修訂該項法案,那些已移民到中國或巴基斯坦并已在當地取得公民身份的印度人,其目前仍滯留在印度的財產被視為“敵方資產”,政府將對這些資產進行拍賣。
稅收恐怖主義之下,中國中小企業更是申冤無門,只能默默吞下苦果。
今年5月初,同樣是蘋果供應商的緯創(Wistron)準備從印度整體撤離,并向印度全國公司法法庭(NCLT)、印度公司注冊局(ROC)提出一年內解散其在印業務。
緯創“出逃”印度,說白了就是根本沒錢賺!
緯創的工廠位于印度“硅谷”班加羅爾以東50公里處,約20多萬平方米。廠內有8條iPhone生產線,上萬名員工,其中有工程師數千名,是蘋果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。
緯創在印度經營超過15年,還是第一家在印度生產iPhone的公司,三年前把中國昆山的工廠賣給了立訊精密之后,毅然跟著蘋果到了印度,結果接的都是iPhoneSE或者普通版的訂單,附加值不高,禍不單行的是還接連遭遇了工人鬧事、醫療事故等問題。
緯創來到印度才發現,中國的工廠有多香。以前要是流水線上出了什么問題,哪怕是夜里一點,到了兩點鐘中國的工程師就已經動手檢修了,而在印度要多久?最起碼第二天,久的三四天都有可能!
本來工廠效益就不好,印度工人效率還這么低,雙方怨氣都很大,處得也不愉快。就在這節骨眼上,印度政府還要趁火打劫,各種查稅調查,推倒了最后一根稻草。
據虎嗅報道,印度“重要產業鏈(比如手機)上的中小中國工廠,80%都倒掉了!边@些小工廠、小公司禁不起被來回審查的折騰,也扛不住巨額罰金,很多都慘淡收場。有家企業在印多年,公司營業額8個億,帳上現金只有1個億,但因“查稅事件”賬戶被凍結,罰款6個億,只能以倒閉告終。
大企業由于在印投入太多,想說告別也不容易。以可口可樂、IBM、通用、谷歌為代表的美國企業普遍選擇先撤為敬,就像他們撤離阿富汗那樣。
甚至一些中國大企業也動作頻頻。
阿里大舉撤離了在印投資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,今年2月10日,孟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,阿里巴巴新加坡電商私人有限公司以每股642.74盧比價格出售2143萬股印度最大數字支付公司Paytm股票,交易總額約合1.67億美元。這筆交易后,阿里巴巴已清倉所持有的Paytm的所有股份。
事實上,自2020年印度對中企投資施加限制開始,阿里巴巴已經逐步撤出在印度的投資。2021年初,阿里巴巴將印度線上雜貨零售平臺BigBasket股份出售給了塔塔集團。2022年5月,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清空Paytm Mall所有股份。2022年11月,螞蟻集團據稱又賣掉印度美食推薦平臺Zomato約3%股份,交易額約2億美元。
另外,印度《經濟時報》一份報告稱,在被印度政府禁止三年后,TikTok已經關閉了印度辦公室,遣散了所有員工,大部分員工被轉移到公司在巴西和迪拜的公司。
難怪都說阿富汗是帝國墳場,印度是跨國公司墳場。
圖片
印度如今各項經濟指標,無論是GDP、鋼鐵煤炭、石油電力、汽車生產,基本上都處于中國2004年的水平。
2004年,美國深陷中東,電子產業向大陸轉移,中國剛剛加入WTO。
在這個“歷史性機遇”下,中國電子產業振興計劃出臺,大批基建項目陸續上馬,“中國制造”開始拓展國際影響力。
眼下中美摩擦加劇,產業鏈“脫鉤”之聲此起彼伏,印度面臨的局勢與十多年前的中國非常相似。但這世上有一種錯覺,叫“中國可以,我也可以”。
對后發經濟體來說,土改幾乎是工業化的必經之路。日本、韓國、中國都經過土改。
在中國,政府從農民手中征收土地,進行補償安置。再將集體土地轉讓給使用方。這個轉讓環節中的差價,就是“土地財政”。除開它的弊病,優點是讓地方獲得了城市基建的資金、招商引資的籌碼,這都是制造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。
在印度,政府征收土地之后,直接轉讓給了土地使用者,沒有任何好處的地方政府自然沒有動力推進征收,甚至會為了撫平當地民意刻意添堵。
天淵之別的是,特斯拉與上海達成合作后,從一片空地上蓋廠到第一批成車交付,僅花了537天。
剛剛,印度成了又一家跨國大公司的......墳場。
這次輪到富士康,和印度合作造芯片的大計劃,吹了!
7月10日深夜,富士康表示,已退出與印度Vedanta集團成立的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企業。
這一項目,原本是富士康在海外的最大項目之一。
如今黃粱一夢,終成泡影!
這也意味著,印度總理莫迪野心勃勃的“印度制造”計劃遭受到巨大挫敗。
作為八十年代末就敢用真金白銀下注深圳的中國臺灣商人,郭臺銘的嗅覺向來足夠敏銳。
前腳小米才被印度政府罰了接近50億人民幣,后腳同為蘋果代工的緯創高調宣布退出扎根了15年的印度市場,富士康也許也意識到了,接下來在印度的運營說不定也是兇多吉少,及時抽身不失為一種選擇。
畢竟印度還是那個印度。
富士康的離別聲明,意味深長。
富士康發布聲明,“富士康已決定不再推進與 Vedanta 的合資企業”。
聲明表示:過去一年多來,鴻?萍技瘓F與Vedanta攜手致力于將共同的半導體理念在印度實現,這是一段成果豐碩的合作經驗,也為雙方各自下一步奠定堅實的基礎。為探索更多元的發展機會,根據雙方協議,鴻海后續將不再參與雙方的合資公司運作。
一年多的時間雙方都在致力于實現共同的半導體理念,說明這個過程遇到了巨大的困難,可能是技術上的,人員上的,也可能是資金上的問題。
但合作經驗有了,之后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也有了,探索更多元的機會,這說明雙方都想要繼續搞半導體,只是不能再在印度來搞了。
而Vedanta說得更直白,將“與其他合作伙伴建立印度第一家代工廠”,“Vedanta已加倍努力”以實現莫迪的愿景。
無論是富士康還是Vedanta,字里行間都對這一次“分手”和“離場”流露出一種深深的無奈感。所以這些聲明雖然沒有一個字提到富士康離開的原因,但其實指向很明顯了。如果不是你印度在搗鬼,這合作完全可以繼續下去。
整件事情要從2021年12月說起。
當時,印度看見中美都在半導體上面準備掰手腕,著急了,便對外高調宣布了一項價值10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,想著通過廣撒錢吸引全球的半導體和顯示器制造商來印度建廠,來增強“印度制造”的實力,未來爭取也能有資格上桌跟中國比比拳頭大小。
這計劃本身沒什么問題,印度的野心也很大,這100億美元看上去確實也有點心動。畢竟再也沒有什么能比免費的鈔票更有誘惑了。這不,才過了兩個月不到,2022年2月,富士康就宣布將與印度自然資源集團Vedanta合作,在莫迪故鄉印度古吉拉特邦的Dholera特別投資區建立一家半導體工廠。
富士康當時稱,兩家公司已同意成立一家芯片合資企業,富士康將持有該合資公司40%的股份,Vedanta董事長阿尼爾·阿加瓦爾(Anil Agarwal)將擔任合資公司的董事長。
然而這場合作,除了這百億美元的激勵,就再也沒有什么可期待的了。
核心矛盾在于,兩家企業都從未造出過芯片。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蘋果代工企業,但這并不等同于它懂設計和制造芯片,而另一個隊友更是外行中的外行。Vedanta是印度最大的鋁生產商,主攻采礦和買賣大宗商品,就像一個財大氣粗的富二代。
我想,雙方在接洽的時候,Vedanta可能推銷的是自己的人脈和經濟實力,富士康可能是展現自己的技術和制造實力。至于造芯片?對不起,這不就是個閉著眼都能賺錢的風口嗎?
至于印度政府,也不知道是看清了這家合資企業的實力,還是從一開始就只是打著百億補貼的幌子,把全世界的企業騙過來再考慮,反正這一年多來都沒有給富士康他們批準一分錢的激勵,甚至還要求這家合資企業需要重新申請激勵。
印度這么無賴,郭老板也不想跟你耗下去了,本來就奔著你這百億補貼來的,現在一分錢不給,還幸好沒動工生產,趕緊止損跑路了。
當然,需要說明的是,富士康只是結束了與印度造芯的合作,在印度的蘋果代工廠還是不會放手的。
回過頭看,這場合作從一開始就是紙上談兵,胎死腹中。
印度的百億補貼,一共吸引了三家企業的建廠申請,除了富士康跟Vedanta的合資企業,還有跨國財團ISMC公司,以及總部位于新加坡的IGSS風險投資公司。
然而搞笑的是,這三份申請都竹籃打水一場空。ISMC本來是想找高塔半導體(Tower)公司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的,結果去年半路殺出個英特爾,把人家高塔半導體給買走了,也不跟你ISMC合作了,這筆30億美元的單子就飛了。另一邊的IGSS也說要重新考慮它們的30億美元投資。
這下一來,印度的百億補貼又回到了原點,可以說是一次大潰敗。
印度的營商環境,反復刷新人們的底線。
有人說,這世界上不靠譜的程度一共有四個:輕度、中度、重度、印度!
想在印度做生意,吃一百個豹子膽估計都不夠,還必須得做好血本無歸的準備。
在印度扣下小米50億人民幣利潤之前,包括華為、中興、vivo、OPPO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都遭到過印度相關部門的調查。
事實上,據不完全統計,截至目前至少有500家中資企業在印度遭遇了稅務及合規性普查,打擊對象從手機廠商、設備供應商到基礎設施投資商、移動應用程序供應商。
一句話,印度面前“人人平等”,什么中企美企,統統都要雁過拔毛。
為此歐美還專門對印度這種情況造了一個專有名詞——Tax terrorism(稅收恐怖主義)。
最極品的案例,莫過于2007年沃達豐轉讓案。
簡單來說,因為轉讓的公司主體設立在開曼群島,避開了印度所得稅法規定的轉讓印度公司股權需要在印度納稅條款。但印度稅務局建議國會專門修訂了所得稅法,規定間接轉讓印度公司股權也要在印度納稅,從1961年開始追溯50年。這場官司從2007年打到2020年,從地方法院一路至國際仲裁。
在你以為印度苛捐雜稅該到頭了的時候,印度居然還能整出新的收稅理由。比如在2020年的時候,印度政府方面宣布對在其國內提供數字服務的國外企業征收2%的“數字稅”。
該數字稅征收對象基本上就是一眾有錢的互聯網企業。在印度政府看來,只要這些企業的最終目標客戶在印度,就需要繳納數字稅。
比上面這些苛捐雜稅更令人瑟瑟發抖的是《敵方資產法》。
這項1968年實施的法案規定,任何屬于敵人、敵方實體或敵方公司或由以上對象管理經營的財產,印度政府都有權沒收。
你以為這項法案僅用于戰時?并不是。
2018年,印度政府重新修訂該項法案,那些已移民到中國或巴基斯坦并已在當地取得公民身份的印度人,其目前仍滯留在印度的財產被視為“敵方資產”,政府將對這些資產進行拍賣。
稅收恐怖主義之下,中國中小企業更是申冤無門,只能默默吞下苦果。
今年5月初,同樣是蘋果供應商的緯創(Wistron)準備從印度整體撤離,并向印度全國公司法法庭(NCLT)、印度公司注冊局(ROC)提出一年內解散其在印業務。
緯創“出逃”印度,說白了就是根本沒錢賺!
緯創的工廠位于印度“硅谷”班加羅爾以東50公里處,約20多萬平方米。廠內有8條iPhone生產線,上萬名員工,其中有工程師數千名,是蘋果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。
緯創在印度經營超過15年,還是第一家在印度生產iPhone的公司,三年前把中國昆山的工廠賣給了立訊精密之后,毅然跟著蘋果到了印度,結果接的都是iPhoneSE或者普通版的訂單,附加值不高,禍不單行的是還接連遭遇了工人鬧事、醫療事故等問題。
緯創來到印度才發現,中國的工廠有多香。以前要是流水線上出了什么問題,哪怕是夜里一點,到了兩點鐘中國的工程師就已經動手檢修了,而在印度要多久?最起碼第二天,久的三四天都有可能!
本來工廠效益就不好,印度工人效率還這么低,雙方怨氣都很大,處得也不愉快。就在這節骨眼上,印度政府還要趁火打劫,各種查稅調查,推倒了最后一根稻草。
據虎嗅報道,印度“重要產業鏈(比如手機)上的中小中國工廠,80%都倒掉了!边@些小工廠、小公司禁不起被來回審查的折騰,也扛不住巨額罰金,很多都慘淡收場。有家企業在印多年,公司營業額8個億,帳上現金只有1個億,但因“查稅事件”賬戶被凍結,罰款6個億,只能以倒閉告終。
大企業由于在印投入太多,想說告別也不容易。以可口可樂、IBM、通用、谷歌為代表的美國企業普遍選擇先撤為敬,就像他們撤離阿富汗那樣。
甚至一些中國大企業也動作頻頻。
阿里大舉撤離了在印投資。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,今年2月10日,孟買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,阿里巴巴新加坡電商私人有限公司以每股642.74盧比價格出售2143萬股印度最大數字支付公司Paytm股票,交易總額約合1.67億美元。這筆交易后,阿里巴巴已清倉所持有的Paytm的所有股份。
事實上,自2020年印度對中企投資施加限制開始,阿里巴巴已經逐步撤出在印度的投資。2021年初,阿里巴巴將印度線上雜貨零售平臺BigBasket股份出售給了塔塔集團。2022年5月,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清空Paytm Mall所有股份。2022年11月,螞蟻集團據稱又賣掉印度美食推薦平臺Zomato約3%股份,交易額約2億美元。
另外,印度《經濟時報》一份報告稱,在被印度政府禁止三年后,TikTok已經關閉了印度辦公室,遣散了所有員工,大部分員工被轉移到公司在巴西和迪拜的公司。
難怪都說阿富汗是帝國墳場,印度是跨國公司墳場。
圖片
印度如今各項經濟指標,無論是GDP、鋼鐵煤炭、石油電力、汽車生產,基本上都處于中國2004年的水平。
2004年,美國深陷中東,電子產業向大陸轉移,中國剛剛加入WTO。
在這個“歷史性機遇”下,中國電子產業振興計劃出臺,大批基建項目陸續上馬,“中國制造”開始拓展國際影響力。
眼下中美摩擦加劇,產業鏈“脫鉤”之聲此起彼伏,印度面臨的局勢與十多年前的中國非常相似。但這世上有一種錯覺,叫“中國可以,我也可以”。
對后發經濟體來說,土改幾乎是工業化的必經之路。日本、韓國、中國都經過土改。
在中國,政府從農民手中征收土地,進行補償安置。再將集體土地轉讓給使用方。這個轉讓環節中的差價,就是“土地財政”。除開它的弊病,優點是讓地方獲得了城市基建的資金、招商引資的籌碼,這都是制造業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。
在印度,政府征收土地之后,直接轉讓給了土地使用者,沒有任何好處的地方政府自然沒有動力推進征收,甚至會為了撫平當地民意刻意添堵。
天淵之別的是,特斯拉與上海達成合作后,從一片空地上蓋廠到第一批成車交付,僅花了537天。
上一篇:富士康在印度的現狀
下一篇:富士康員工關愛中心電話有用嗎?